第345章 以后只有台湾纵帆船了(1 / 2)

我们的1654 小样有型 2100 字 15小时前

于是,他们就养成了去安江造船厂实地观察的习惯。

在等招聘齐明人船匠时,他们听说吴杰厂长又设计了两种船型,赶紧都跑去观看。

当时在测试水池边,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还蹲着,认真地看着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在测试一个怪里怪气的船模……众人习惯性评头论足了。

"太丑了,像个大鸭子!"

"长宽比例太小,肯定跑不快!"

"这玩意是个啥?算纵帆还是算横帆?"

水池子里的樊修技术员听后不耐烦,说道:"没见识,连解放前活跃在苏州河的老闸船都不知道!"

众皆哑然,确实没听过,更没见过。

还是吴杰厂长厚道些,他笑着跟大家解释了一下。

19世纪上海租界的洋人们发现,他们的横帆船跟本无法适应中国沿海多变的风向,便结合西洋帆船的船型和中式帆装建造了这种"四不像"。

它釆用了西方船体,两支桅杆上挂着中式硬帆,在连接艏斜杠和前桅项部的支索上,还挂上了百慕大式三角帆。

这种帆装,有效地改善了逆风行驶的性能、增加了帆总面积,还能平衡令人烦恼的上风舵问题。

这种船在极限时,甚至只需要一名舵手和一名助手,就可以愉快地航行。它操作简便,被当时的洋人广泛地用于上海沿海到内河的运输。

到了小火轮大行其道的20世纪,直至民国时期,仍然能看到它活跃的身影,可见其性能优良,非常适用于台湾沿海或内河。

众人摆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樊修技术员还是有点憋不住话,带刺地说道:"我看着论坛里的争吵就想笑,还拿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当作横帆强大的依据说事,中国式帆明明是纵帆好不好?纵帆船是利用帆面和风向的夹角,使风帆两面的空气岀现速度差,从而产生动压力来推动船舶行驶,而横帆只是利用背面的风吹鼓帆面,形成静压力推动船舶,像盖伦船上面的一面软质风帆才叫橫帆,没文化真可怕!"

这时,先来一步的伍大鹏董事长,赶忙站出来打圆场:"民康,那咱们就用这老闸船了?你的做法很有哲学意义。"

吴杰愣了一下,表示不懂。

伍大鹏董事长和吴杰厂长是老朋友了。

伍大鹏有一次在烟台长山岛度假时认识了回乡探亲的吴杰……那时还叫吴民康,一个文革气息浓郁的名字……穿越时才改名吴杰。

老吴老实却不木呐,同时热情好客,拉着伍大鹏走遍了长山的景点,还带他领略当地的风土民情,其中就参观了当地船工建造木帆船的地方。

这次考虑搞木头商船,伍大鹏董事长毫不犹豫地任命吴杰为船厂厂长,当然,这与交情无关。

吴杰的老家就有建造木帆船下海的传统,吴杰至少知道些工艺流程;同时他做事极其认真,还是八十年代的老牌大学生,学的就是流体力学。

在那面的世界,老吴在某大型企业主持水轮机叶轮的水力模型设计工作,若不是知道他因为某些永远不想提起的原因而心灰意冷,这个人还真不好意思招聘他过来。

听到伍大鹏董事长问话,吴杰厂长考虑了一下说:

“我现在的测试池只能检测船的耐波性能、扶正力矩、风帆推力和推力中心、船体的横向阻力及阻力中心,我带来的力学分析软件,只能计算各船型的水流阻力,算不出兴波阻力,毕竟不是专业造船软件。我需要建一座至少三十米长的动态检测水槽,才能得到精确的数据。”

伍大鹏董事长大手一挥:“不用那么麻烦,现在是十七世纪,只要强过这时期的帆船就行。不过,你想要的测试池可以有!”

“那好办,我就来说说我的构想,”吴杰厂长指着老闸船模型说,“台湾适航河流众多,我们的内河沿海商船就选它了,它操帆简单,主体还是中式帆,明人船手上手快,只要教会他们看风向线就行。”

说完指了指桅杆,又说道:“我们用锥形空心拼接桅杆,减轻重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桅杆强度,因为可以使用木料最好的部分切割成木条用来制桅,不用太讲究长度。”

众皆了然:有先进的木工机床在,加工精度神马的毫无压力。

有人不服气了,说道:“那胶水怎么解决?我们的环氧树脂可有限!”

“酪素胶!西方桅杆匠到了二十一世纪还在用!”

樊修技术员忍不住又插了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