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遂以刘协的身份给刘备下召勤王,刘备接到韩遂的召令之后,将身边的谋士召集起来商议,最终刘备决定支援韩遂,且不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刘备身为大汉皇叔,若是不遵从天子号令,那他这个皇叔就无法得到拥护,最重要的是,敦煌三姓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能打退周瑜的大军,那么刘备必将赢得更大的舞台,甚至将来掌控凉州也不是不可能,如此一来,他们三家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刘备率领十万大军赶到榆中的时候,周瑜的大军已经到了平襄,距离榆中不过五百里的路程。
韩遂也调集了四郡所有兵马,累计三十万大军,与刘备合兵一处,共计四十万大军,兵力和周瑜相当,成败在此一举。
周瑜到了平襄之后,并没有急于行军,只是筑起了营房,似乎有在这里待很久的打算,周瑜之所以这样,正是为了给韩遂足够的时间去集结兵马,同时也是在等待马超和孙策的援军。
周瑜的想法很简单,凉州这么大,如果是一城一地的去打,那还不知道要打得什么时候,而且迟则生变,要是战事迁延时日,那变数就会增多,不说别的,单单是羌人就让周瑜十分担心。
这些羌人和汉人之间矛盾很深,如果真的给羌人有机可趁,那才是在损伤汉人的元气,所以周瑜没有急于进攻韩遂,准备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歼灭凉州的主力。
孙策和马超进入北地郡后,很快就掌控了北地郡的军政大权,孙策任命马岱暂代北地郡守,征召了数万兵马,直接一马平川踏平了安定郡,安定郡自此也落入了燕国手里,好处就是给燕军提供了足够的粮草和马匹供应。
马超和孙策带着五万骑兵,十五万步兵,赶到平襄与周瑜大军汇合,汇合之后,燕军有骑兵十余万,步兵四五十万,在兵力上几乎是两倍于韩遂,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之所以聚集了将近六十万大军,主要是周瑜考虑到战后要防备羌族和匈奴,一旦战端开启,那么匈奴人和羌人肯定会趁机渔利,这对于燕国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周瑜必须做好准备。
集结了将近六十万兵马,周瑜命孙策和马超为先锋,统帅五万骑兵开路,张辽断后,自己则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奔赴榆中。
张辽得到命令之后,十分郁闷,他堂堂的青州大都督,汉影轻骑统领,没想到如今竟然成了断后的角色,实在是想不通。
不过想不通不要紧,这并不耽误他严格地执行命令,作为一个从小就在军中混大人来说,军令如山这个道理不会不明白。
周瑜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有自己的考量,马超手下的军队说到底都是刚刚归附的军队,要想在最短时间让这些人归心,只能依靠战争,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让他们快速归心,同时,周瑜也未尝没有以此消耗对手兵力的想法。
人都是自私的,周瑜也不例外,马超到底是外人,此时能够削弱马超的势力,又能打击韩遂,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马超却没有这样的想法,在马超想来,周瑜能把先锋的任务派给他,并且还用的是他本部兵马,这是对他的信任,要知道先锋将军可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着一场战争的胜负。
马超和孙策同为先锋,马超是副将,孙策是主将,因此马超就成了先锋之中的先锋,马超立功心切,率领两万精锐骑兵,很快就杀到了榆中。
只是面对已经被加高的榆中城墙,马超也只能望城兴叹。不过,不能攻打榆中也没关系,马超直接绕过了榆中,向西攻入了金城郡,马超本就在羌族之中素有声望,凡是马超过处,有羌人居住的地方无不归降。
可韩遂摆明了是要进行坚壁清野,尽管马超如此强悍,可也没再金城捞到什么好处,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榆中。
孙策也在马超之后赶到了榆中,面对榆中高高的城墙,孙策知道,这座坚城不是他能攻破的,所以他直接绕道,从东边杀入了武威郡。
孙策所过之处,毫无敌手,只是武威依旧施行的是坚壁清野的战略,面对一座座城池,孙策也倍感无力。
不过孙策在武威逞凶,这可惹恼了武威太守张猛,张猛乃是张奂的儿子,自诩兵法武艺丝毫不差,看到孙策只有三万骑兵就敢如此嚣张,早就把韩遂的嘱咐抛到了九霄云外,率领大军出城迎击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