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1 / 2)

木兰无长兄 祈祷君 2544 字 8天前

就连崔浩和窦太后都没有想到太子会这么信任高允,由于高允系出名门,其父是丞相参军高韬,又是拓拔焘舅舅杜超的莫逆之友,本身品性高洁,人人也都乐见其成。

相比之下,游雅倒更像是个教书先生而非东宫臣僚了。

“花将军可是在闾毗那里有了什么消息?”崔浩开门见山地问起贺穆兰:“柔然人准备什么时候起事?”

贺穆兰摇了摇头。

“闾毗知道的也很少,之前柔然有和他联系过,他担心和他们牵扯会招祸,根本没有搭理他们。而这次虽然合作了,但对方并不信任他,只是告诉他一些只言片语,许了柔然左贤王的好处……”

她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这是闾毗让我带回来的、柔然旧臣中一直有异动的将领名字。据说联系他的是吴提的堂兄弟乞列归,此人在柔然西境试图复国,得到了北凉的支持。我现在就担心北凉的战局会被这些柔然人影响。”

崔浩接过纸,细细问过贺穆兰在闾毗府中的见闻,脸上浮现出忧色。

“北凉要是和柔然有过什么盟约,应该早就行动了,就像高丽救援龙城一般,为何到现在都不动?”

高允比崔浩担心的还要多。

“平城附近柔然人有多少?怕有几十万吧?”

崔浩负责田赋,立刻就报了出来:“平城周边屯田的柔然户就有八万户,约有三十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六镇周边和漠南放牧的……”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这些平柔户大多是混居,又有地方上的‘大人’监管,想反没那么简单。就怕有不轨之人藏匿在其中,这才是大问题。”

“除了穆寿手上的上万人马,虎贲军三千人马,还有镇守平城的城卫七千余人……”拓跋晃计算着手中能用的人马,“军殿有五千人马,只听虎符的派遣,就算宫中的侍卫都用上,也不到四万。”

一旦真的动乱,平城附近的柔然人很可能跟着起事,到时候需要大量的人马去镇压,但平城能用的正规军确实没多少了。

“四万人啊……”

高允和崔浩都默然不语。

听起来虽然多,但平城太大,需要防卫的地方也多,加上要担心柔然人趁乱北逃,还需要派出人马做好“维稳工作”,人手根本不够用。

“你们少算了一个地方。”贺穆兰的声音平静地传来:“你们忘了平城北面的高车作坊。那里现在在大量的炼铁、炼煤、制造兵器,如果柔然人南下,也许会途径高车人所在的猎场。现在必须要派人先去把高炉和所有兵器转移,否则白给柔然人得了一大批利器。”

贺穆兰的话一出,崔浩立刻“啊”了一声,脸色沉重地点头:“确实如此,我们都把那处忘了!”

拓跋晃负责监国,所有印信都在东宫,闻言立刻准备拟写诏令。崔浩在一旁亲自执笔,高允磨墨,要调动平城军殿的人马去保护高车人的匠作坊。

贺穆兰垂目想着还有什么没想到的东西,却猛听得宫中突然吹起了号角,顿时惊得浑身一颤。

北面来的号角!

崔浩正写到最后一句,听到声音连忙停笔抬起头来,高允惊得提着袖子的手抖了一下,那衣袖掉到了砚台之中,顿时将墨汁吸了个饱,让他皱起眉头。

拓跋晃也顾不得盖印了,连印匣都没打开又收回库中,抬起步子就往平日里朝会的太极殿跑,崔浩和高允也是一般。

拓跋晃走了几步,发现自己人小腿短实在跑不快,直接对着贺穆兰喊了起来:“花将军,将我抱起来!你带我一起走!”

高允和崔浩都是文臣,这件事当然是贺穆兰当仁不让,她也不啰嗦,弯腰抱起拓跋晃,大步流星地往太极殿赶去。

上一次连听号角,是北燕库莫提被困、以及北凉使团失踪,这一次又是北面,到底是北燕,还是柔然?

拓跋焘在北燕失踪还只有小部分知道,柔然的事情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两样无论那一样暴露了出来,都要天下大乱了!

就像是还不够让人糟心似的,北方方向军殿传来的阵阵号角之后,北方的军殿又点起了狼烟,黑色的狼烟冲天而起,压的整个北面如同要来暴风雨一般,将崔浩等人的脸也压的漆黑,差点没有破口大骂。

最让人担心的事情,竟然同时发生了!

从北方狼烟大起、号角声作,到太极殿文武官员到齐,不过是半个时辰不到的事情,然而每个踏入太极殿的官员脸色都难看的要命。

他们有的从宫外赶来,有的从城中赶来,自然知道平城的百姓已经惊慌失措到了什么样子。一些武将权贵的家里还好,因为有私兵和家将,只是紧守门户而已,一些平民百姓已经开始疯了一般往内城跑了。

上一次北方狼烟大起,是先帝拓跋嗣驾崩,柔然大汗大檀率领六万大军南下,在云中屠城三日之后直逼平城。

那一次比这一次还要乱,平城中的百姓逃了大半,拓跋焘登基时还不满十五岁,见到百姓如此不相信自己,索性领了所有能动用的兵力,亲自率兵北上抵抗柔然的袭击,举国背水一战。

云中之战柔然人杀掠吏民,攻陷魏国之前的故都盛乐,大檀居盛乐宫,重重包围赶来抵御的拓跋焘及所部,最终因柔然大将被拓跋焘射杀士气大跌才退了军。

云中之战死了四十多万人,是柔然人的八倍,大多是老弱妇孺和守城而死的军户,当时国丧加上家丧,足足有三年没见过其他颜色。

拓跋焘从那时候起开始以攻代守,每每各地有战事,不待大军直逼平城就已经率军迎出去,将敌人御于国门之外,全是因为魏国人口太小、土地又贫瘠,情愿死军户都不能死百姓的原因。

一旦百姓死伤惨重,饥荒就不远了。

但这也导致一旦战事开始,平城附近的百姓就开始往南逃,平城离柔然、夏国都太近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先逃到中原腹地,等候他们的陛下平定战事再迁回来。

为了保存实力,拓跋焘也允许各地互相迁徙,甚至在魏国是没有“路引”这种东西的,就为了能方便收拢其他国家因战乱离散的流民入魏国定居。

号角起了,不知多少人家开始收拾行装。云中之战不过才过去十年,那时的阴影还笼罩在不少人的心上,犹如杯弓蛇影,即使这十年来魏国战无不胜也不能让他们安心。

“太子殿下到!保太后到!”

礼官大声通报,所有文武百官立刻停止了议论纷纷,步入自己上朝站立的位置。

穆寿和尚书令刘洁负责守城,立于大殿的最前方,军报已经通过自己的渠道传到了素和君的副手手中,他等太子和皇后一入座,立刻面色严峻地读起手中的军报。

“燕国乐平王的急报,北燕筑堤蓄水,水淹昌黎城,恰逢陛下过桥入城,被冲入护城河之中,下落不明。乐平王在北地搜寻了半月依旧无果,高丽已入龙城,乐平王怕继续搜寻下去延误战机,请求太子殿下下令……”

那白鹭官面容挣扎。

“乐平王想问,到底是撤军,还是继续围城……”

龙城现在加上高丽的三万兵马,再守上一年都不成问题,可马上就要进入深冬了,北地那地方冻得鼻子都能掉下来,如果继续守城,各地就要准备能让几万大军过冬的冬衣,否则不需要再围,冻也把人冻死了。

城中的守军可以烤着火,裹着厚厚的裘衣,吃着热的东西,城外的大军却要忍冻挨饿,说不定还会生出疫病。

难怪乐平王情愿把拓跋焘失踪的事捅出来也要京中给一个明确的指示,如果这几万大军折在北燕,乐平王根本就付不了责任,说不定连拓跋焘失踪的事情都要算他护驾不力。